第(1/3)页 朱元璋回想了朱允炆当时的对答,不禁感慨起来。 歪头二孙太教条了,他先是一首诗一首诗地背,把咱的话都给记得一字不差。 而后又用了咱用过的法子,并且进一步强化了劝农工作。 这就是投咱所好啊。 光为了自己考虑! 三孙,这叫实事求是,这才真正是在为农民考虑! 境界格局,高下立判! 三孙考虑的是大局,咱大明有6500万人都知道,有多少民户,有多少军户都清楚! 歪头二孙知道吗?咱回去问问他去! 光记住那些没啥用的诗词了,连这些个基础数据都不知道,那就是三孙所说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这种风气,要不得! “允熥,太好了,就这么办了!” 朱元璋的肯定让朱怀锦和毛易都放下心来。 徐怀锦没想到朱允熥不仅精通军事,对农村的事情了解如此透彻! 一个皇孙,被封为吴王,多么高贵,居然了解底层的事,太难得了。 “其实,这还不够。”朱允熥说道。 啊,朱允熥所说的方法已经够好了,怎么还不够?还要怎么做? 朱元璋忙道:“允熥,你说!不要有啥顾虑。” “爷爷,还是那句话,人力有时尽。可能我们打了井,费了力,有的地方不一定能打出来。还有一种极端的情况,井打了,水浇了,最后庄稼还是死了。” 朱元璋也不忙着询问,三孙肯定有他的办法。 “爷爷,这就需要赈灾了。所以,提前做好赈灾准备是必要的。但还有补救的办法,这个,呃。”朱允炆吞吞吐吐起来。 朱元璋心想,补救的方法,难道是补苗不成? 六月份了能补什么苗? 「是不是要等一等再说?要是抗旱成功,要是赈灾得力,这方法也就算了。」 「不过,万一抗旱不成功,赈灾没到位,岂不是老百姓遭殃?」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