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战败的山姆国显然是没想到大越国要求的战争赔款竟然这么少,索性立刻就答应了。与此同时在穿越社区阵亡的山姆国士兵遗体也被送回了山姆国。双方在锦绣国的斡旋之下签订了《锦绣和平条约》,随即又接连签署了多项贸易条约和技术转让条约。… 等到这些事情忙完之后,诸葛亮已经基本上虚脱了。他现在需要立刻搭建起自己的内阁班子,否则自己只能死得更快。 于是他立即向议会提交了最新的几个阁员提名。苏颂出任科学教育部尚书的提名第一个被批准,大名鼎鼎的图灵却没能得到信息部尚书的职务。 虽然官僚机构已经用上了现代化的称呼,但那也是为了更加科学的分工。至于大臣的官衔,由于也不涉及到实质性的工作分工,叫什么名字都显得不是很重要了。 于是乎就出现了这种和奇葩的名字。部门的名字很现代化,但是官员的头衔却是古典主义路线产物。什么石油部尚书,财政部尚书之类的比比皆是。 按照沈宇的设计,内阁最多可以有三十三人组成。除了带有各部尚书头衔的阁员之外,还可以直接加挂参知政事的头衔入阁。这类人其实充当的就是相心腹的角色。 对于有些技术性要求比较高的部门,备选的尚书人选可能少得可怜,相组阁的时候可能不得不找一些和自己合作不是很愉快,但是能力很强的人,这样一来,在内部决议的时候,相的意见有可能遇到阻碍。这时候就需要那些带着参知政事头衔的家伙出来帮忙。 这种机制的存在,显然是利于相将自己的政治观念贯彻实行下去的。诸葛亮也是对此大加赞赏的。 撂下手中的事务之后,诸葛亮决定继续思考一下其他阁员的人选。眼下只有负责日常训练军队的国防尚书是比较迫切定下来的人选。对此位置虎视眈眈的几个重量级候选人已经多次表示希望诸葛亮能够提名他们负责具体的政务。但是诸葛亮却一直在犹豫之中。 李靖,这是李世民推荐的人选。刘基,朱元璋推荐的人选。韩信,刘邦推荐的人选。目前来看最有后台的三个人。 但是诸葛亮却比较倾向于戚继光和另外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家伙。 就在诸葛亮正在苦思冥想的时候,刚刚给他搭配上的亲兵打断了他的思绪。 只听那亲兵隔着门对他禀报道:“相,门外来了个叫龙昌期的人,说要见您?” “康熙?” 那亲兵的官话——也就是普通话——实在不怎么样,害得诸葛亮直接把名字都给听错了。 那亲兵于是赶紧纠正道:“不是康熙,是龙昌期。” 不过这话在诸葛亮的耳朵里,听起来就像“不是康熙,是龙康熙……” 诸葛亮索性抽出一张纸递出去,说道:“把名字写下来。” 那亲兵本来想说我不会写字来着,不过转念一想,那老头看上去挺斯文的一个人,说不定他就会写,于是带着那张纸就出去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