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大师到来-《穿越而来的曙光》
第(2/3)页
“哦?”藕益智旭双手合十,“不知小僧俗家名字又与这弘扬佛法之事有何联系?”
“不知大师俗家时是不是姓钟?”杜彦德又问了一句。
这下轮到藕益智旭呆住了,保持着这双手合十的姿势,一阵之后才问道,“然是也,不知这位大头领又是如何得知的?”
杜彦德笑了笑,“如果在下若是没弄错的话,大师俗家姓钟,字藕益吧?是江苏吴县之人吧?”
藕益智旭这下真的愣住了,他眼前这两个大头领在交头接耳,手中拿着一个发亮的非瓷非玉的牌子在看着。
他的确是生于江苏吴县。但是眼前这两个人又是如何得知的?自己不过是个没有什么名气的游僧而已,怎么可能会被这些中国人知道?
“小僧七岁即已茹素,但十二岁就外傅,闻圣学,即千古自任,誓灭释老,开荤酒,作论数十篇辟异端,梦与孔颜晤言。”
杨铭焕全然听不懂,只是望向杜彦德,杜彦德摇头晃脑一阵,转过头望着藕益智旭道:“大师,我们听不太懂……”
文言文在古代作为官方文字,只是用来呈上给上级看的,往往一段文章中要用一大堆辞藻修饰,而且里面不惜使用各种各样的奇怪典故。眼下杨铭焕也好,杜彦德也好,谁都听不懂。
藕益智旭笑了笑,连忙解释道:“小僧七岁时就开始茹素,但是在十二岁时在读书后觉得佛法乃异端,于是当时就开荤喝酒,还写文章几十篇,要驳倒佛法。”白话他倒也说得通,所以说下来两人倒是能大概听懂了。
两人呆了一呆,这味道怎么感觉跟“破四旧”那会儿差不多啊?“不知,”杨铭焕不由楞了一下,在自己头上摸了摸,想问他后来怎么又当了僧人,但又不知道该怎么说起。
不过藕益智旭倒是笑了笑,明显知道了杨铭焕想问什么,“佛法之博大精深岂是小僧这个十二岁之孩儿能妄言的?十七岁时阅读了莲池大师之《自知录序》与《竹窗随笔》后,方觉自己所为无异于螳臂挡车,便不再谤佛,并取从前所著之辟佛论焚之。二十岁时诠释《论语》,到‘天下归仁’之时竟然无可下笔之,废寝忘食三昼夜后方才大悟孔颜心法。待到冬后丧父,初闻地藏菩萨本愿经,这才发出世之心。”
杨铭焕依旧没能听懂,不过杜彦德倒是听懂了,悄悄凑到杨铭焕耳边低声道,“就跟新教解释天主教一样,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看法,用佛法去解释论语肯定也是能行的,谁让咱们汉字博大精深呢?”
“小僧此后专志念佛,尽焚窗稿二千余篇。后听楞严经,谓“世界在空,空生大觉”,由是遂起疑惑,何故有此大觉,致为空界张本?于是心中迷闷不解,又加昏沉散乱等障碍,功夫不能成片,因此决意出家,以体察参究大事。”藕益智旭说着说着又回到文言文里去了,不过杨铭焕也不打断他的话,杜彦德则凑在他耳边低语,不过到了后面也翻译不过来了。“二十六岁小僧受菩萨戒,二十八岁时母病笃,四刲肱不救,痛切肺肝,葬事毕,焚弃笔砚,矢往深山。道友鉴空,掩关于松陵。关中大病,乃以参禅工夫,求生净土。”
藕益智旭说到这里,又深鞠一躬,“小僧四月前出关,听说南面将有大事发生,便孑然一身南下至此……”
“好神奇。”杨铭焕突然没头没脑地说出了这么一句。他眼前的手机里正在看着这个藕益智旭的生平。
第(2/3)页